网站设计中程序架构是做什么的?给新手设计师的简单易懂讲解!
发布时间 - 2025-11-11 14:38:23 点击率:次说起网站设计里的程序架构这玩意儿,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我也是一头雾水。感觉就是写代码嘛把功能实现不就行?后来踩的坑多,才慢慢琢磨明白,这架构,还真是个挺关键的东西,决定你这网站后面好不好维护,能不能方便地加新功能。
我记得最早自己瞎鼓捣做小网站那会儿,根本没想过什么架构不架构的。就是拿到需求,咔咔就是写代码。比如要做个留言板,我就一个文件从头写到尾,数据库连接、查数据、显示数据、处理提交,全塞在一起。当时觉得挺快,功能也出来。
但是!问题很快就来。
- 想改个页面样式?得在混着PHP(或者其他语言)和HTML的代码里小心翼翼地找,生怕改错逻辑。
- 想加个用户管理功能?发现原来的代码跟新功能搅在一起很难受,牵一发动全身,改起来提心吊胆。
- 代码量稍微多一点,过段时间再回去看,自己都看不懂,乱糟糟一团麻。
- 要是跟别人合作?那简直是灾难,互相都看不懂对方写的,或者不小心就把对方的代码改坏。
那时候我就意识到,这样搞不行,肯定有更好的办法。
我是怎么一步步搞清楚架构这事的?
后来接个稍微大点的活儿,是个小电商网站。需求一列出来,我就感觉老办法肯定要完蛋。于是开始琢磨怎么能让代码不那么乱。
第一步,先拆分。我开始想,一个网站跑起来,大致得分成几块?
- 用户看到的部分:就是浏览器里显示的页面,按钮、图片、文字啥的。这部分主要是负责“看”和“点”,也就是用户界面(UI)和用户交互(UX)。我们那时候管这叫“前端”或者“视图层”。
- 处理活儿的部分:用户点按钮,比如“购买”,总得有代码去处理这个请求?检查库存、算价格、生成订单等等。这部分是网站的“脑子”,负责业务逻辑。这通常叫“后端”或者“业务逻辑层”。
- 存东西的部分:用户信息、商品信息、订单记录,这些数据总得有个地方放?不能关浏览器就没。这就是数据库干的事儿,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取。这叫“数据层”。
第二步,规定它们怎么交流。光拆开还不行,得让它们能互相配合。比如:
- 用户在“前端”点“购买”按钮。
- “前端”得告诉“后端”:“喂,这哥们儿要买这个东西,数量是1”。这个通知的过程,可能就是发一个HTTP请求。
- “后端”收到通知,开始干活:去“数据层”查查库存够不够,够的话,再告诉“数据层”把库存减1,再记一笔订单。
- “后端”干完活儿,得告诉“前端”结果:“搞定,订单号是xxx”或者“抱歉,没货”。
- “前端”收到结果,再显示给用户看。
你看,这样一来,每一部分干自己的事,互不干扰,但又能通过事先定好的规矩(比如API接口)来沟通协作。这就是最基础的架构思路,比如常说的MVC(模型-视图-控制器)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。
那架构到底做
通过我上面折腾的过程,就能看出来程序架构在网站设计里主要干这些事:
是搭骨架、定规矩。就像盖房子先要打地基、立柱子、砌墙一样,架构就是定下来网站大的组成部分有哪些,它们各自负责什么,互相之间怎么联系。有这个骨架,后面填肉(写具体功能代码)才有条理。
是为方便维护和扩展。因为各部分职责分明,修改某个功能时,你只需要找到对应的部分去改,不容易影响到其他地方。想加新功能?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位置添加,或者增加新的模块进来。不像以前一锅粥,动哪儿都怕。
再者,是为团队协作。如果几个人一起开发一个网站,有清晰的架构,就可以分工。比如,有人专门负责前端页面,有人专门负责后端逻辑,有人负责数据库,大家各干各的,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就行,效率高多。
还有,是考虑性能和稳定性。好的架构会考虑到网站将来可能的用户量、数据量,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案,比如用缓存、数据库读写分离、甚至把后端拆成更小的“微服务”,来保证网站跑得快、不容易挂掉。这是更复杂的情况,但起点都是从合理的结构设计开始的。
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就是,程序架构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,它就是你在动手写具体代码之前,对整个网站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一个规划和设计。这个规划做得后面开发、维护、升级都会顺畅很多;要是前期瞎搞或者压根没想,后面大概率就是无尽的痛苦和加班。别嫌麻烦,动手前多想想架构,磨刀不误砍柴工嘛
下一篇:暂无
下一篇:暂无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