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字体设计怎么做才好看?掌握这几个技巧就够了

发布时间 - 2025-11-12 17:06:10    点击率:

最近这段时间,我一直在琢磨“东莞”这两个字的字体设计。不是啥大项目,就是自己手痒,想搞点东西出来,记录一下过程。

最初的想法

一开始没啥特别具体的方向,就是觉得“东莞”这地儿挺有意思的。大家都说是“世界工厂”,但感觉又不完全是那种冷冰冰的工业感。所以就想,能不能做一套字,既有点现代制造的硬朗,又能带点生活气息,或者说,带点广东这边特有的那种务实又灵活的感觉。

动手前的琢磨

没急着打开电脑。我先是找些关于东莞的图片和资料看,老照片、新建筑、工厂车间、荔枝林什么的都翻翻。试图抓住一点感觉。感觉这地方挺复杂的,新旧交织,既有那种流水线的秩序感,也有挺市井的一面。我就想把这种“矛盾”或者说“融合”的感觉,放到字体里试试。

然后就是拿笔在纸上乱画。主要是琢磨“东莞”这两个字的基本骨架。

  • “东”字: 这个字比较方正,结构简单。我想让它稳一点,像个基础,有点工业模块的感觉。笔画可以硬朗些,转折干脆点。
  • “莞”字: 这个字相对复杂点,特别是下面那个“元”。草字头可以搞得稍微飘逸一点点,但不能太软。下面的“元”是关键,我试着把它处理得稍微有点变化,不完全对称,或者让某些笔画有点延伸感,暗示那种灵活性。

纸上画一堆草稿,各种奇形怪状的都有,大部分都直接被我划掉。这个阶段就是瞎试,找到一点点可能性就行。

上机实践

草稿有点感觉,我就打开电脑,启动常用的那个设计软件。这玩意儿就跟我的老伙计似的,顺手。

先把纸上的草稿大概扫描或者拍个照,垫在软件底层,然后开始用钢笔工具勾路径。这一步挺枯燥的,就是把手绘的想法数字化,并且要规范很多。

重点搞这几个地方:

  • 笔画粗细: 统一基础笔画的粗细,但是根据字的结构和想强调的部分,做一些微调。比如横竖笔画的对比,撇捺的粗细变化。试好几种,有时候觉得太细没力量,有时候又觉得太粗显得笨。
  • 转角处理: 方的还是圆的?或者外方内圆?我试着让大部分转角硬一点,体现工业感,但在某些地方,比如“莞”字的一些笔画末端,稍微做点圆滑处理,让它不至于太硌人。
  • 结构调整: 这是最费神的。比如“莞”字,草字头和下面“元”的距离、比例怎么协调?“元”里面的笔画怎么安排才不显得挤或者散?我把部件拆开又组合,稍微挪动位置,看看视觉效果。有时候零点几毫米的移动,感觉就差很多。
  • 一些细节: 试着做一些笔画的连接和断开处理。比如,“东”字的撇捺交接处,是完全连上,还是稍微留点空隙?“莞”字下面“元”的一捺,是直直出去,还是稍微带点弧度或者提顿?这些小地方最磨人。

过程中也尝试所谓的“错位”,就是故意让某些部件或者笔画稍微偏离对齐线一点点,增加点动感。但这个得小心用,用不好就感觉是没对齐的失误。

反复修改与调整

初稿出来后,通常都惨不忍睹。要么呆板,要么怪异。这时候就得放一放,过一两个小时甚至第二天再来看,问题就明显多。

然后就是不停地调整。把字放大看细节,缩小看整体效果。和其他字搭配起来看看感觉如何。这个阶段特别容易钻牛角尖,对着一个点改来改去。有时候实在没头绪,就干脆把这个文件复制一份,另起炉灶,换个思路试试。

我还把设计出来的“东莞”两个字简单排版一下,看看横排、竖排的效果,和其他常规字体放在一起对比,看看协调不协调,有没有自己的特点。

最终效果

搞好几天,算是弄出来一个自己相对满意的版本。谈不上多完美,但基本上把我最初想的那种“硬朗带点灵活”、“现代有点人情味”的感觉表达出来一点。字体整体偏现代,结构稳重,但在一些笔画的处理上加点变化,不至于太死板。

整个过程就是这样,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论指导,主要还是靠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理解,然后动手去试,不断调整。可能这就是设计的乐趣,从一个模糊的想法,到捣鼓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。

这就算是我这回“东莞字体设计”实践的一个小记录,分享给大家,一起交流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