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浅出讲解五种常见的软件架构,小白也能轻松看懂!

发布时间 - 2025-11-14 06:25:25    点击率:

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这些年捣鼓软件架构这点事儿。不是啥高深理论,就是自己一路踩坑过来,用过的一些架构方式,给大家分享分享我的实践过程。

单体架构:一开始都是这么干的

刚入行那会儿,接手的项目,或者说自己瞎搞的小东西,基本都是单体架构。啥意思?简单粗暴,就是把所有功能,什么用户登录、商品展示、下订单、后台管理,一股脑儿全塞在一个项目里。用Java的话,可能就是打成一个大大的WAR包或者JAR包,往服务器上一扔,齐活儿。

我记得我做的第一个正经项目,一个内部用的图书管理系统,就是这么干的。前端用点JSP,后端Servlet或者SSH(Struts+Spring+Hibernate,老家伙们都懂),数据库用个MySQL。开发起来确实快,调试也方便,一个IDE里啥都能干。部署也简单,就一个包。

但问题很快就来。系统稍微搞大点,功能一多,代码就搅和在一起,改个小地方都心惊胆战,生怕影响到别的。几个人一起开发,冲突那叫一个多。编译、打包、部署一次,时间越来越长。最要命的是,如果某个功能(比如图片处理)特别吃资源,整个系统都跟着卡,没法单独给它加机器。

分层架构:开始学着“讲规矩”

单体搞得头大,就开始琢磨怎么让代码不那么乱。这时候分层架构就来。这个算是最常见的,也比较好理解。就像盖楼一样,一层一层地来。

我当时参与的一个电商项目,就开始用这个。基本上就是:

  • 表现层(UI):就是用户能看到的界面,网页、App界面啥的。负责展示数据,接收用户操作。
  • 业务逻辑层(BLL):核心部分,处理各种业务规则,比如算价格、检查库存、生成订单。
  • 数据访问层(DAL):专门负责跟数据库打交道,增删改查什么的。

有时候还会在中间加个服务层(Service Layer)啥的。这么一分,确实清楚多。各层干各层的事,业务逻辑和数据操作分开,数据库换对业务逻辑影响也小点。我们团队分工也明确,有人搞前端界面,有人搞后端逻辑,有人搞数据库。

实践下来感觉,大部分中小型项目用这个挺但层与层之间还是有点依赖,有时候业务逻辑层一个小改动,可能接口就得变,表现层也得跟着改。而且如果项目特别复杂,业务逻辑层自己也能变得巨大无比,还是有点臃肿。

事件驱动架构:让系统“活”起来

后来做的一个系统,需要处理好多异步任务。比如用户下单后,要发邮件、发短信、更新统计数据、通知仓库等等。如果按顺序一步步做,用户得等半天,体验很差。而且这些操作万一哪个失败,怎么处理也很麻烦。

这时候我们就开始尝试事件驱动架构。核心思想就是,一个操作完成后,它不直接去调用下一个操作,而是吼一嗓子:“我完事,发生个‘订单创建’事件!”。对这个事件感兴趣的其他部分(比如邮件服务、短信服务)听到后,就自己去干活。

我们当时引入消息队列,像RabbitMQ。下单服务处理完核心逻辑,就把一个“订单已创建”的消息扔进队列。邮件服务、短信服务这些就去监听这个队列,拿到消息再干自己的事。这样下单操作本身就很快完成,用户体验好很多。各个服务之间也松耦合,邮件服务挂不影响下单,短信服务升级也不用改下单代码。

用下来的体会,这玩意儿处理异步和解耦确实牛。但调试和追踪问题就麻烦。一个请求过来,它可能触发一连串的事件,在系统里绕来绕去,想完整跟下来就得靠日志和监控工具。对团队的要求也高点,得理解这套玩法。

微服务架构:拆!拆!拆!

再后来公司搞的平台越来越大,用户量也上去,单体和简单的分层已经扛不住。性能瓶颈、开发效率低、技术栈没法更新,各种问题。然后微服务架构这个概念就火起来。

我们当时下狠心,把一个巨型单体应用给拆。按照业务边界,拆成用户服务、商品服务、订单服务、支付服务等等,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小项目,可以单独开发、单独部署、单独扩展。可以用不同的技术栈(虽然我们当时没搞那么花,主要是Java和部分Go)。

实践过程那叫一个折腾。是怎么拆,边界划不清后面就全是坑。然后是服务之间怎么通信?我们用RPC框架(像Dubbo)和HTTP API。服务多,怎么管理?得搞服务注册发现(比如Nacos、Eureka)。一个请求可能跨好几个服务,分布式事务怎么搞?我们用最终一致性的方案,比如TCC或者基于消息队列。监控、日志、链路追踪这些配套设施也必须跟上,不然出问题就是大海捞针。

好处是显而易见的:每个服务轻量,开发部署快;可以针对性地扩展某个瓶颈服务;团队可以更自治;技术选型也灵活。坏处也很明显:系统整体复杂度急剧上升,对运维(或者说DevOps)能力要求极高,分布式系统固有的网络问题、一致性问题都得面对。小团队或者没经验的团队,轻易别碰,容易把自己玩死。

微核架构(插件化架构):给系统留个“后门”

这个架构我接触得相对少点,主要是在做一个类似IDE的工具软件,以及后来参与一个有定制化需求的平台时用过。它叫做微核架构,或者叫插件化架构

想法很简单:保持一个最小的核心系统(Microkernel),它只负责最基本的功能和插件的管理。其他的功能,都做成插件(Plugin),需要的时候再插上去。

我记得那个工具软件,核心可能就管管窗口、文本编辑基础功能,然后语法高亮、代码提示、版本控制集成这些,全是插件。用户可以自己选择装哪些插件,甚至可以自己开发插件。这样核心系统很稳定,扩展性又超强。

用这个架构的感觉是,非常适合做平台型产品、或者需要高度可扩展性的系统。它能让系统保持轻量,同时又能灵活地添加新功能,甚至允许第三方来扩展。但设计那个核心系统和插件规范是个技术活,得考虑得很周全,不然插件之间容易打架,或者核心系统没法满足插件的需求。

差不多,这就是我这些年亲身经历过的几种主要架构。没有哪个是绝对最好的,都是看场景、看团队、看阶段。一开始简单点挺别过度设计;后面复杂,再根据痛点一步步演进。最重要的还是得自己动手搞一搞,踩踩坑,才知道哪个适合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