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亚软件开发定制需要注意啥?内行人给你提个醒!
发布时间 - 2025-11-10 20:06:22 点击率:次讲到在三亚搞软件开发这个事儿,那可真得说道说道。几年前,正好有个机会,也是脑子一热,觉得三亚这地方风景待着舒服,就在那边接个项目,想着试试看能不能把开发团队也部分落地在那边。
第一步:先把需求搞明白
这玩意儿放哪都一样,开头最重要的就是把客户或者说项目方的需求给弄清楚。当时对接那个项目,是个旅游相关的APP。一开始对方给的需求挺模糊的,就说想要个“高大上”的,能吸引游客的。这就头疼,啥叫高大上?啥功能吸引人?
没办法,只能一趟趟跑,一次次开会。拉着产品经理,有时候还得带上设计师,反复跟他们聊。把他们脑袋里的想法一点点抠出来,变成我们能看懂的功能列表、业务流程图。这个过程少不扯皮,有时候他们自己想法也在变。但你不把这步做扎实,后面开发起来就是个无底洞,改来改去的,大家都累死。
- 反复沟通,确认每一个功能点。
- 画原型图,让对方能直观看到大概样子。
- 需求文档签字画押,省得后面“我觉得应该是这样”。
这一步在三亚做,跟在北京、上海没啥本质区别,就是沟通成本可能高点,毕竟有时候需要人飞过去当面聊才效果
第二步:找人搭团队,这是个坎
需求清楚,就得找人干活。这在三亚,是当时最头疼的一件事。那边软件开发的氛围跟大城市比差远,想找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,挺难。本地的大学是有计算机专业,但毕业生要么留不住,要么需要很长时间培养。
我那时候试几种法子:
- 本地招聘: 面试不少人,合适的凤毛麟角。很多都是刚毕业或者经验比较浅的。
- 从外地“骗”人过去: 画大饼呗,说三亚环境多来就不想走。确实有几个心动的,但拖家带口的,顾虑也多,稳定不下来。
- 远程协作: 这是后来采用的主要方式。核心团队成员还是在一线城市,三亚这边留一小部分人负责对接、测试和一些非核心的开发。
就是个混合模式。项目管理和沟通成本直线上升,每天开大量的视频会议,用各种协作工具。感觉就像带两支队伍,还得想办法让他们步调一致。
第三步:选家伙事儿和开干
技术选型这块,倒是没啥特别的。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来。我们当时那个APP,前端用比较常规的技术栈,后端就Java那套。没敢用太新的东西,主要是考虑团队稳定性和招聘难度。万一用个冷门技术,人一走,后面接手的人都找不到。
开发过程嘛就是按部就班。需求拆分,任务分配,编码,联调。因为是混合团队,特别强调代码规范和文档。每天的站会必须开,确保信息通畅,谁遇到问题得赶紧提出来解决,别憋着。
在三亚那边的好处是,环境确实放松,有时候代码写累,去海边走走,心情能好不少。但坏处是,容易让人懈怠。所以项目管理得抓得更紧,进度要盯牢。
第四步:测试和上线,不能马虎
软件开发,测试是重中之重。不能说觉得自己代码写得牛就不用测。我们是分几轮测试:
- 开发自测: 写完一个功能,自己先跑跑通。
- 测试团队测试: 有专门的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用例全面测。
- 用户体验测试: 找些目标用户,让他们实际用用看,提提意见。
尤其是在三亚本地找用户测试,能得到一些挺接地气的反馈,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使用者。比如一些操作习惯,网络环境下的表现等等。
修bug,回归测试,反反复复搞几轮,感觉差不多,才准备上线。上线过程也得小心翼翼,先小范围灰度,没问题再全量铺开。
回头看看
那个项目是顺利上线,运营效果也还行。但要问我以后还愿不愿意在三亚搞纯软件开发团队,我可能会犹豫。
主要还是人才的问题。除非你是做纯粹的旅游相关或者本地化服务,对本地市场非常依赖,否则,单纯为环境好就把研发中心搬过去,挑战挺大的。生活成本虽然看起来比一线城市低点,但高水平人才的薪资预期并不低,加上招聘难,整体成本未必划算。
如果是小团队,或者远程办公玩得溜,那又是另一回事。或者公司本身实力雄厚,能在那边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有吸引力的环境,也能慢慢把生态做起来。
我的实践体验是:三亚搞软件开发,不是不行,但得想清楚自己的项目类型、团队模式和对人才的需求,不能光看风景好就一头扎进去。坑,还是不少的。
下一篇:暂无
下一篇:暂无

